近日,某餐饮公司因未明示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被北京三中院判决停止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并要求书面向受害者赔礼道歉。这一案件引发了对扫码点餐服务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告知个人。然而,某餐饮公司在2021年7月27日孔某用餐时,并未公示扫码点餐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也未通过其他方式告知孔某。
北京三中院认为,某餐饮公司的行为侵害了孔某的个人信息权益。虽然该公司已在一审判决后删除了存储的孔某个人信息,并对微信公众号的扫码点餐操作流程进行了修改,但考虑到其行为并未造成严重后果,法院判决某餐饮公司通过书面方式向孔某赔礼道歉。
北京三中院法官表示:“扫码点餐已成为当下餐饮行业主要的点餐方式,但商家在设置扫码点餐程序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若超出点餐的必要范围强制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则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扫码点餐服务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发展。然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越来越关注,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
专家指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商家在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时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精神,严格把握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此次判决对于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它提醒了企业在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时应合法、正当、必要地处理个人信息,并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同时,该判决也引发了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是数字化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遵守法律规定,尊重消费者权益,才能让消费者安心使用扫码点餐服务,促进餐饮行业的服务升级。这一判决为维护个人信息权益树立了典范,也提醒了其他企业在处理个人信息时要谨慎行事。
对于这一判决,您有何看法?您是否认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比方便的点餐方式更重要?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