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北京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迎来了为期4天的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本次谈判共有168个药品进入竞价环节,创下历年来品种最多的纪录,涉及肿瘤、罕见病、慢性病等领域。
今年的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分为准备、申报、评审、谈判、公布五个阶段。在北京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的二楼部分区域设立了谈判区,每家药企最多只能派遣3人进入谈判会场,并允许携带1-2台手机以便联系外界同事,但不得携带计算器等工具。
今天上午参与谈判的主要是非肿瘤注射剂类药品,合肥亿帆医药、九典制药、轩竹生物、诺华制药等药企代表出现在谈判现场。与往年相比,今年医保谈判的保密工作更加严格,国家医保局与药企签署了保密协议。一些药企代表对于谈判现场的情况并不了解,纷纷向媒体询问已经谈完的药企是否提到了上限价格或者有关谈判现场的情况。
医保谈判为众多创新药提供了跻身医保市场、推动产品商业化的快速通道。据安信证券统计,今年约有36个国产创新药参与新增药品谈判,包括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之间新获批上市的30个创新药,以及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新获批上市的6个创新药。其中一种药物于今年5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并通过形式初审,但尚未确定是否进入谈判环节。
一位参与谈判的药企代表表示:“在里面谈了两次,第一次没有达到医保局的底价,第二次才给了一个合适的价格。”
在今年的医保谈判中,被称为“国产PD-1四小龙”的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以及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将再次回到谈判桌前,可能因新增适应症或协议到期而续约。这一轮国谈是否会对现有的国产PD-1格局造成冲击,也是本次医保谈判的一大看点。
根据国家医保局介绍,今年的调整工作建立了基本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支付标准调整规划。达到8年的谈判药将纳入常规目录管理,未达到8年但连续协议期达到或超过4年的品种可以以简易方式续约或新增适应症触发降价机制,降幅减半。此外,对于按照现行注册管理办法批准的1类化药、1类治疗用生物制剂,以及1类和3类中成药,在续约触发降价机制时可以申请重新谈判,降幅不必高于简易续约规定的降幅。
医保谈判对于药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谈判并成功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将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准入和更多的销售机会。同时,医保谈判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可负担的药品选择,降低了用药成本。
本次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在北京全国总工会国际交流中心正式开始,共有168个药品进入竞价环节。这是历年来品种最多的一次谈判,涉及肿瘤、罕见病、慢性病等领域。医保谈判对于推动创新药物上市、降低用药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患者提供更多可负担的治疗选择。